工业增塑剂是塑料助剂中产量较大的一种助剂,主要是的产品以DOP、BOP、DIBP和DIDP,我国已成为亚洲地区生产和消费增塑剂较大的国家。
一、增塑剂的概念
凡是能降低树脂的熔融温度,提高树脂在熔融状态下的流动性和制品柔软性的材料都叫增塑剂。增塑剂加入高分子材料时,可在不改变其基本化学特性的情况下,降低其熔体黏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弹性摸量,从而可改进其加工性,并提高制品的柔软性和拉伸性能的物质
二、增塑剂的基本化学结构
三、增塑剂的增塑原理
1.高分子材料中对抗塑化作用的因素
1) 分子间力
2) 结晶性
由空间高有规则的高分子链构成的高分子材料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发生局部结晶,而结晶区比无定型区稳定,自由空间更小,更难塑化,简而言之,就是要使高分子材料塑化,必须削弱其分子间力,并破坏结晶区。回复“助剂”查询更多信息
2.增塑剂的增塑原理
关于增塑剂的原理,行业内有多种理论观点,如:润滑理论、凝胶理论和自由体积理论,目前较普遍接受的提法是:高分子材料的增塑,是由于材料中高聚物分子链间聚集作用被削弱的结果。即增塑剂分子插入到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削弱了聚合物分子链间的作用力,结果增加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降低了聚合物的结晶度,从而使聚合物塑性增加。
3.增塑剂的反增塑作用
当增塑剂的用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引起高分子材料硬度增大、伸长率减小、冲击强度降低的现象。一般认为,反增塑作用的原因在于少量增塑剂使高分子链易于移动,促进了不定形区定向并结晶。
四、增塑剂的分类
1.按引入方式可分为:内增塑剂和外增塑剂
内增塑剂——以共聚或接枝的方式引入高分子材料的增塑剂,也可称“键合型增塑剂”,其优点是物理持久性高,但存在难实施、适用性小等缺点,故不常用。
外增塑剂——以添加的方式引入高分子材料的增塑剂,也可称“添加型增塑剂”,其突出优点是便于灵活调整添加量而控制塑化程度,是常用的增塑剂,通常所说的增塑剂即指外增塑剂。回复“助剂”查询更多信息
2.按相容性可分为主增塑剂和辅助增塑剂
主增塑剂——与基础高分子材料(树脂、生胶) 相容性较好,其分子不仅能进入高分子材料的不定型区,而且能插入结晶区,也称“溶剂型增塑剂”,可单独使用。辅助增塑剂——与基础高分子材料(树脂、生胶)相容性较差,其分子只能进入高分子材料的不定形区,而不能插入结晶区,只能与主增塑剂配合使用,不能单独使用。
3.按适用性可分为通用型、高性能型和特殊增塑剂
通用型增塑剂(GP)——性价比合理、性能平衡性好因而适用性强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典型的通用型增塑剂。高性能型增塑剂(PP)——能提供某一/某些特别优异性能的增塑剂,主要包括:
① 强溶剂型(PP-SS)增塑剂:能提供特别强的塑化性能,常用的主要是极性较强的特殊邻苯二甲酸酯、高芳香环含量的非邻苯二甲酸酯,如苯甲酸酯、磷酸三甲苯酯等。
②耐低温型(PP-LT)增塑剂:能提供特别好耐等温性能,也称耐寒增塑剂,常用的主要是脂肪族二元酸酯类。
③低挥发型(PP-LV)增塑剂:具有特别低的挥发性,也称耐热增塑剂,常用的主要是偏苯三酸酯和聚酯类。
特殊型增塑剂——能提供某一/某些特殊性能的增塑剂,主要包括:
①低扩散型(SP-LD)增塑剂:具有特别低的扩散性,也称耐久性增塑剂,常用的主要是聚酯类。
② 热稳定型(SP-Stab)增塑剂:兼具PVC辅助热稳定剂功能,常用的主要是环氧化合物类。
③ 阻燃型(SP-FR)增塑剂:兼具阻燃剂功能,常用的主要是磷酸酯和和卤代烃类。
4.按化学结构可分为
① 苯二甲酸酯类:包括邻、对、间苯二甲酸酯。
② 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包括己二酸酯、壬二酸酯、癸二酸酯等
③ 苯多酸酯类:包括偏苯三酸酯和均苯四酸酯。
④多元醇酯类:包括乙二醇等二元醇、丙三醇等三元醇及季戊四醇等四元醇的低级脂肪酸酯和苯甲酸酯。
⑤ 柠檬酸酯类:包括柠檬酸脂肪醇酯和乙酰柠檬酸脂肪醇酯。
⑥ 磷酸酯类:包括磷酸脂肪醇酯、磷酸酚酯、磷酸混合酯和含氯磷酸酯。
⑦ 聚酯类:二元酸与二元醇的缩聚物。
⑧ 环氧化合物:包括环氧化油、环氧脂肪酸酯等。
⑨其它:如氯代烃、苯甲酸单酯等
五、对增塑剂的要求
1.增塑剂效果要好
2.增塑剂与树脂相容性要好,在树脂中易于分散,不易挥发、不渗析、不萃取、不被溶胀或化学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
3.耐久性要好,能在树脂中长期保存
4.与其他助剂在加工或使用条件下都不发生反应
5.耐热耐光耐寒性要好,电绝缘性要好,不易燃烧,低毒或者无毒。
六、增塑剂的主要应用领域
增塑剂绝大部分用于生产各种软质PVC制品,如薄膜、凉拖鞋、软管、人造革、电缆料等。但也可用于几种其它类型高分子材料,例如:① 聚偏二氯乙烯② 聚乙烯缩丁醛③聚乙酸乙烯④ 聚丙烯酸酯类⑤ 聚酰胺12和某些共聚聚酰胺⑥ 纤维素模塑混合物
七、增塑剂的安全性问题
注:2015年1月1日起,我国进口玩具检验标准《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GB6675-2014)新增规定,包括在化学性能方面将增加增塑剂的限制,在特定元素迁移主要技术变化中,增加部分试验条件参数的参考建议等;在机械和物理性能方面,新增了玩具中定义和玩具中有些部件的技术要求;在燃烧性能方面,新增整体或部分为模压面具要求等。从上述对标准的修订可见,我国玩具标准安全正在逐渐完善,此举应引起生产企业高度重视。